您的位置: 首页 / 观点 / 经济民生 / 正文

胡新民:从淮河变迁看真实的民情

2013-12-22 10:57:19 作者: 胡新民 评论: 字体大小 T T T
淮河的治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,也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。在治理淮河的历史上,有两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治淮会议指导和推动了治淮建设。一次是1957年,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;另一次是1969年10月,根据中央指示,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,会议研究了进一步治淮方案。治淮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。但是,随着时代发展,这三十多年来,淮河又怎么样了呢?

2011年9月9日,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《南方周末》发表文章: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》。文中谈到了当年在美国留学的、当今享誉世界的台湾编舞家林怀民。文中写道“林怀民说的是,‘七零年代末,我跟一堆台湾留学生在美国看一个片子,感动得一塌糊涂,觉得,这就是真正的、伟大的中国嘛。’”“那部片子,我至今不曾看过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从此牢牢记得了它的名字: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。资料对这部1952年出品的片子的解说是,”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区,全长一千多公里,流域面积二十二万平方公里,有五千八百多万人口居住在淮河两岸。旧社会,反动统治阶级不治水、不修堤,使淮河成为大雨大灾、小雨小灾、无雨旱灾的情况。解放后,毛主席发出‘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’的指示,坚定了人们治水的决心。“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发展交通运输来拉动经济发展,而在水利方面首先需要治理的就是淮河。1950年7月,淮河中游水势猛涨,超过1931年最高水位,造成重大灾害,毛泽东批示政务院筹划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。     

1951年8月1日,安徽省委发来电报,”今年水势之大,受灾之惨,不仅重于去年,且为百年所未有。淮北20县、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。“”房屋被冲倒或淹塌而已报告者80余万间,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。“”由于水势凶猛,群众来不及逃走,或攀登树上,失足坠水(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),或船小浪大,翻船淹死者,统计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,占皖北人口之半。“  这封电报让毛泽东泪流满面。他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受难。他一边流泪,一边在”不少是全村沉没“、”被毒蛇咬死者“、”翻船淹死者“等处重重划了横线,批示周恩来”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“,”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,由政务院通过,秋初即开始动工“。这个批示表达了毛泽东对治理淮河刻不容缓的急迫心情,灾区人民的苦难时刻牵动着他的心。     

治淮会议在8月底召开,决定了”蓄泄兼筹“的治理方针。但上、中、下游和左右岸的河南、安徽、江苏三省党委存在着意见分歧,经过毛泽东的批示和周恩来的协调,三省党委达成一致意见,在9月就制订出动员勘探计划,10月就开始动工。以3年为期,根除淮河水患。为了兴修水利、根治淮河,逃难在外的灾民纷纷返回家园,自动请缨打石做治水器材,修造船只,准备运工料、粮草。”父子齐上阵,兄弟争报名,妇女不示弱,夫妻共出征“。220万农民参加到治淮行列,90万工人、农民日夜奔走在数千里淮河的运输线上。中央从东北、华北、中南各省调运了20多亿斤的建设物资和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。经过80多天奋战,一条长160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就高速建成了。毛泽东欣然为治淮工程题字: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!”     

解放前黄河、长江和淮河多次泛滥成灾,人民群众淹亡溺毙的不可胜数,流离失所的无法统计,可国民党政府一直不闻不问,麻木不仁。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寇,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,使黄河沿岸成为“人间地狱”。1946年黄河又发生大灾,灾民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救济,连美国记者白修德都看不下去,到重庆质问蒋介石,蒋介石居然说河南没有灾民。而毛主席和党中央这样关怀治淮工程,给工地民工们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。他们吃的是最低等的粗粮淡茶,住的是最简陋的草棚,报酬非常微薄。可他们毫不计较,几天几夜不休息,病了伤了领导不下命令都不能把他们赶出工地,许多人甚至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     

淮河的治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,也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。在治理淮河的历史上,有两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治淮会议指导和推动了治淮建设。一次是1957年,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;另一次是1969年10月,根据中央指示,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,会议研究了进一步治淮方案。治淮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。但是,随着时代发展,这三十多年来,淮河又怎么样了呢?     

过去的30多年,淮河污染变得十分严重,造成淮河流域很多地区与癌症有关的死亡率大幅升高。据香港《南华早报》报道称,据中国疾控中心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发表的研究报告称,1973年至2006年,以河南沈丘县为例,肝癌死亡率就增加了5倍多。这项研究监测的范围是1973年以来淮河及其支流流域4省14县。1973年,这些地方的癌症死亡率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 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,30年“信马由缰”的经济增长不仅将淮河变成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,而且还制造了“癌症村”,癌症死亡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报告说:“多数被监测的县,癌症死亡率增长速度超过了20%,有好几个县的增长速度惊人,超过100%。”     

这项研究搜集的污染数据显示,1982年至2005年,淮河流域包括其支流和湖泊,水质明显恶化,尤其在后期。有些年,这条1000公里长的河流的60%多水质被评为“严重污染”。 2013年6月25日,《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》数字版出版,这是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长期研究的成果,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。过去十多年中,淮河流域内的河南、江苏、安徽等地多发“癌症村”。更早之前,在粗放追求GDP的年代,淮河及其支流被大小工厂污染。村民们的水井越打越深,但村民死亡率也越来越高。 有人采访麦收时节的淮河流域小麦产区,发现几台小麦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后,大大小小的土包蓦然浮现,瘤一样穿插在平整的土地上。走近一看,全是坟,死者基本上都是癌症患者。有个不足1000人的村落,十年来,近200名村民被检查出胃癌、肝癌、食道癌、肺癌、乳腺癌等各种癌症,陆续去世。目前三分之一的村民患有肝炎。坟群越来越大,越来越长,像新筑的一道堤坝。请注意,这可不是当年为了治理淮河筑下的堤坝!     

有位村民回忆,上世纪80年代以前,人们用木桶从河里打水饮用。有钱的富户人家,会划着小船,到河心取水……  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就是那位中央主要领导号召“有水快流”的年代,随着地方政府开始追求GDP,各种制革厂、造纸厂、玻璃厂、化肥厂纷纷出现在河的两岸。大量的污水直排入河。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,许多清澈的河变成黑臭水,有些地方散发恶臭的黑水甚至熏死了两岸的草木,各家各户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打七八米深的压水井。后来政府开始大幅关闭沿河污染企业。但是,被市场机制激活的企业是随便可以收手的吗?一些企业被贴封条后,晚上仍偷偷开工生产,“断水断电都不好使,企业主都有本事自己供水发电。”有位环保监测站站长说,为了能够彻底关闭污染企业,他们宣誓决心,“县武装部我们配备了工兵,直接用炸药炸厂。”有的环保局成了最热闹的地方,企业老板经常带着工人冲击环保局长办公室,一位环保局长说“最凶的几个月,局长办公室门口配备了荷枪实弹的武警。”     

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,各路高手纷纷发表高见,呼吁加强“看不见的手”的有之,呼吁加强法治的有之,痛斥制度之殇的有之....。但是,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活路。当年“父子齐上阵,兄弟争报名,妇女不示弱,夫妻共出征”是为了生活的幸福,当下流行的“跪求”也是为了能健康地活下去。  2005年有位县长在河区视察时,有人突然跪在车队前,诉说道:“我们村死人死得太多,我太伤心了,求你想想办法,给我们打口深井吧。”这位县长说,争取让村民吃上干净水。当村民们满怀期盼之际,这名县长被调走了。  2008年前后,在距离这个村两公里远的地方,一口深200米的机井终于打成。村民以为盼来了活路。不过癌症还在继续。     

2008和2012年,那位下跪村民的儿媳与母亲分别患乳腺癌去世。 厄运也降临到那位曾经回忆1980年代河水清澈的村民头上,2013年初,他被检出患有食道癌。 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。国家疾控中心对淮河边上某地5万人跟踪3年调查发现,2005年与1973年对比,排除人口老化因素后,男性和女性肺癌死亡率分别上升了14倍和20倍,肝癌死亡率上升了5.23倍和4.80倍。这是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。“2013年6月15日,国家疾控中心的专家介绍,企业排放的污水进入河道,污水中的汞、铅、镉等各种化学元素长期渗入地下,”尽管这些年淮河流域的地表水质有所改善,但癌症发病率的正常回归,起码还需10年。“     

笔者在前几天写了一篇《一位海外作家谈”老路“和”邪路“》,笔者依然觉得那位2005年12月逝于美国的我国著名作家L先生,他在这样的问题上是有先见之明的。他在1994年就说道:“一个是拼命追求经济,而不顾环境污染,是身体上的自杀”“经济上去了,人下来了”,“ 人退化了”,“其结果都是把人扭曲。这是在一切问题中最可怕的一个。”(见《邓小平之后的中国》428-429页)  

责任编辑:李寒秋
来源: 四月网首发
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?已经有0人表态
时间:
2014年12月28日 ~2014年12月28日
地点:
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